English

也谈“书簏”与“盲点”

2000-11-0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吴小如 我有话说

2000年10月18日《中华读书报》第八版(“读者看法”版)刊载华东师大王意如先生来信,就“堂堂大教授不知《四库全书》”一事加以评论,认为今日某些教授可以随口读讹音、写别字,缺乏基本文化常识(如不知《四库全书》为何物)之类“倒也并不觉得他们就名不副实”。王先生的理由是:“学问这东西博大精深,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训练,难免会在这儿那儿出现问题——就像视野上的盲点。”接着,他谈到有些古人被戏称为“书簏”和“书橱”,“读书虽多而无所解”。并认为:在“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诸如此类的人物。他们可能满腹诗书,从不念错一字,从不弄错一典,但述而不作,缺少创造性思辨,终于空守一堆宝物而一无所获”。相反,那些教授们即使做学问在知识方面有“盲点”,而他们只要“能思辨”,在他们自己“所经营的范围里”有“创造性”,则这类教授们比起“书簏”、“书橱”们来还高出一等,虽比不上“饱学”而能“致用”的学问家,却仍可“位列第二”。

我不想同王意如先生争辩什么,因为我读书确实不多,远远不如“书簏”和“书橱”,充其量在我本行业务中不过略具一般常识而已;而且在识文断字方面也并非没有“盲点”。至于“创造性”的“思辨”能力更谈不到。我只是觉得,在今天的中国,教授实在太容易当了,做个专家、学者似乎也并不难。我常想,无论哪一行哪一业,倘不“经过严格而系统的训练”,没有扎实的基本功,是不配当教授或专家、学者的。做学问而缺乏基本功,只靠空中楼阁般的“创造性”的“思辨”,就难免出现“文胜质”的现象,说得难听点儿,称之为“假、大、空”亦不为过。一个人成了“书簏”而在学问和事业上无所建树是有可能的。但反过来,如果想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建树,用王意如先生的话说,既饱学而又能致用,则我以为,必须饱学才能谈得上致用。现在有些教授或专家、学者,岂惟说不上饱学,而且根本不练基本功,乃至缺乏必备的常识。一个人的视野如果出现“盲点”过多,恐怕跟“盲人”也差不多了。我们常听人说某某是“文盲”、“法盲”或“医盲”,但他们十之八九不会进入教授和专家学者的行列。夫做为教授或专家、学者而竟于其本行业务这也“盲”那也“盲”,这就是由“泡沫文化”向“文化沙漠”转型的前兆。何况在今天,做一个“书簏”或“书橱”式人物要比当个有“盲点”的教授难得多。放着轻而易举的“盲点”教授不当,却想去做“书簏”,天下哪有这样的蠢货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